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新闻预览

硬陶

 
硬陶 亦称印纹硬陶。古代陶器的一种。硬陶在长江以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数量较多,是承袭当地软陶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陶瓷史上,硬陶是一个特殊的品种。时间上,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烧造,晚于普通陶器而早于原始瓷器;地域上,南方地区出土量很大而北方发现较少;成分上,硬陶较普通粘土细腻而坚硬却比原始瓷器含杂质较多,烧成温度也较普通陶器高而未达烧结程度。南方地区发现的硬陶多与原始瓷器一起烧造,胎质也较为接近,所以可以认为二者是姊妹产品。

硬陶器在春秋时是质量上乘的盛贮器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考古发掘显示,商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有的已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为一般黏土,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而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

商周时期几何形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少量发现。在江西、湖南和福建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现有硬陶。商代的硬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较多,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少量发现。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细腻,烧成温度较高,器表拍印有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陶器表里、胎质多呈紫褐色、红褐色、灰褐色和黄褐色。其中以紫褐色硬陶烧成温度最高,有的已达烧结程度。成型基本上采用泥条盘筑法。

 

 

标签:中国陶瓷美术馆,硬陶

版权所有 ( C ) 中国陶瓷美术馆 海上国际 Tel:013879868977 E-mail:Sourcey90@163.com 沪ICP备005121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