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艺术 唐 恺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只有了解过去的人,才能预测将来。”
1、我国在世界上赢得了“瓷器王国”的盛誉!因为陶瓷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商周的原始瓷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制瓷历史。对于中国陶瓷的研究和鉴赏,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新的潮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今天的陶瓷收藏已经成了人们投资的主要方向,不再仅仅局限于对陶瓷的赏玩,而更注重它们的长远的投资价值。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的收藏人群已经过亿,可见收藏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行为。 每一件瓷器都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时代特徵,无论哪个时代,成功的瓷器作品,都具有代表性,都是当时艺术审美观的产物。而最有影响和最有生命力的是江西的景德镇窑、吉州窑和洪州窑! 2、元代(1271—1368年)以前陶瓷大多集中在北方,以生产单色釉瓷器为多。到了元代重心南移,并确立了以景德镇为中心。到了元代末期,景德镇建立了专门烧制御瓷的官窑窑址。首先开设了“浮梁瓷局”管理烧窑事务,并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这一时期,景德镇各窑场基本延续烧造青白瓷。影青瓷——自北宋创烧以来,一直得到人们的青睐,并被古人喻之为晶莹温润的青白玉,充分说明古人十分推崇影青瓷。北宋晚期闻名于世,南宋以后所生产的印花影青瓷,被称之为“南定”。窑址在景德镇湖田村和湘湖间的石虎湾、杨梅岭。影青瓷最后停烧于明代(前后约500多年)。 3、元青花在中国制瓷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纹饰流畅精美,以没骨画法具多,双钩填色的少。器内有明显不平滑的护胎釉,且有工艺接痕。微有露胎,底足内壁呈外撇状。底足不平(足边有斜切面)。无底款(无釉的砂底和旋削底两种)。此外,元代的新品种还有较出名的高温蓝釉,以及紫口铁足的仿宋哥窑瓷瓷。 最早生产的青花瓷学术界称之为延佑型青花瓷,也可叫做非至正型青花。延佑型青花采用的青花瓷原料是我国云南省自产的钴土矿,青花发色含杂质较多呈暗灰色,较深处泛浅褐色,但釉面多带有青光。 而最能代表元代景德镇青花瓷水平的,是延佑以后的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学术界称之为至正型青花瓷。到了明清两代景德镇烧制的这一青花瓷便成了中国瓷器的代表和象征。 至正型青花瓷的特点: 胎体厚重拙实,胎质少见杂质;釉面肥厚莹润透明,青花发色浓艳而深沉,纹饰稠密庄重层次丰满,青花色深处可见下凹的结晶斑,有金属折光。器物一般偏大,胚件工艺修饰较简单,底部和露胎处常见黄石斑(俗称火石红)。这一特点一直影响延续到明永宣前后。 4、元代景德镇还发明了釉里红新工艺,这也是中国制瓷史上一个重大的创举。另外,是青花釉里红,因两者烧制的环境气氛完全不一样,要使这两种颜色都达到十分鲜艳的效果是非常困难的,故元代的青花釉里红精品很少见到。明宣德以后,釉里红的烧制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官窑器的釉里红);到了明代嘉靖以后,釉里红出现了一度衰落(这一时期的釉里红难见有较疏朗的气泡);到了明晚期的釉里红,大器件也更加少见了,更多见的是民窑小器件的釉里红。 5、红绿彩:最早是辽金时期磁州窑开创的一种釉上彩,过去常把它叫着“宋加彩”。彩料多见于红,绿两色;以及少部分黄彩和金银彩,也有以黑彩在釉下描绘轮廓线,再在釉上填入其它色彩的。今天考古发现白釉红绿彩瓷出自于金元年代(南宋晚期),烧制白釉红绿彩的窑口有江西的永和窑。从此这种釉上彩绘渐渐替代了刻花,帖花,印花,划花一类的装饰方法;同时也为明清的彩瓷典定了基础。 6、法华彩:是在琉璃制作工艺(属陶器范畴)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品种,也叫法花彩,也可叫作牙硝琉璃。琉璃最早的出现可追溯到汉代以前,属于一种二元配方的低温铅陶釉,其主要化学成分也是石英和氧化铝,大多用作陶胎制品(分两次烧成),且多数用于建筑构件,或供器和祭品,以及一般器皿的外表装饰。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表面饰以凸起的或堆贴的纹饰,并施以蓝、绿、黄,白釉料,入窑后加温烧成。 唐宋两代是琉璃发展鼎盛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和“宋三彩”(如宋代开封相国寺琉璃塔);到了元代中晚期琉璃釉的工艺和配方有了新的改进,新品种就叫作法华彩;景德镇窑在明嘉靖以后开始用瓷胎仿制法华器,常见的器物造型是较大的瓶、罐、钵等。元代以前的琉璃有反铅现象,且釉层容易剥落;而元代以后的法华彩釉面则无反铅现象,坚固而有光亮感。
明代瓷瓷
以宣德和成化年间的作品尤为突出,明中期以前的器物,其挖脚特别明显,如洪武年间的碗脚就非常突出,尤其是成化以前的民窑器,仿佛挖得像个小碗。 1、明代官窑青花瓷: 从洪武二年起就开始建立御窑厂,但均未烧制成功,到了洪武35年(洪武最后一年)才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而成功。如永乐的青花瓷和宣德的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稀世珍品。宣德是明代青花瓷生产的极盛时代,不但造型精美奇特,纹饰多姿多彩,而且制造数量巨大,宣德青花用进口苏泥勃青与国产青料,对花,叶,莲瓣等块块面较大的纹饰用笔勾勒后填色,填色时采用小笔,因而有浓淡相间的笔痕。纹饰中花卉、人物、动物、八宝、龙凤无所不包,均繁富佚丽,慧心巧思。梵文和阿拉伯文作为主题装饰也很盛行。器型新颖奇特,方圆兼备,大小齐全。 成化青花按其特征可分为二类:一类为成化初年所制,从原料到工艺,从胎釉到纹饰,都与宣德官窑相似,尤其是采用了苏泥勃青,青花呈色浓艳而有黑铁斑,更难与宣德青花区分,另一类胎薄釉白青色淡雅为主要特征,这类器物是成化青花的代表。成化青花胎质洁净,胎体轻薄,少见厚重大器。釉有两种,分别白和白中含青。装饰笔法上用双线勾勒再填色方法,填色时用大笔一笔填满纹饰,已不同于永乐、宣德用小笔填色而浓淡相间的办法。成化青花纹饰带有典雅精致的特点,常见的主题纹饰有花卉、人物、花鸟、龙凤纹、八宝等,梵文,藏文装饰的青花器也很多。 弘治青花和成化很相似,用国产平等青料,有"成弘不分"之说。修胎也不讲究,盘类常见塌底成凹形,瓶、罐、炉多为砂底。绘画笔划纤细柔弱,缺少力度。纹饰简约有各种龙纹,花卉纹叶密而小,八卦纹是常用纹饰,弘治青花供器较多,如香炉、净水瓶等。 正德青花器处在明中后期的转变阶段,上承成化而下启嘉靖。典型的正德官窑青花以中期为代表。正德青花色泽呈蓝灰,用的是江西端州上高县的无名子(石子青),青花呈色稳定、匀净,釉面青亮。青花用双勾平涂的方法装饰,用波斯文作饰是正德青花的一大特色。正德青花器的胎体一般较厚,造型精奇,文房供物尤多。 嘉靖青花风格与前代不同,这一时期大器趋多,造型风格凝重,盛行方形、棱形器,装饰画法以勾勒平涂为主;纹饰内容与形式都比以前有了一些改进和发展。常见纹饰有花卉纹、花鸟纹、龙纹、兽纹(其中以羊为主题纹饰的"三羊开泰"图在青花上为首次出现)和带有道教色彩的纹饰方法,为此时首见,龙纹开始出现正面龙、螭虎龙等;装饰题材更为广泛,人物故事、道教内容的制品大量涌现。嘉靖官窑青花器用"回青",呈色蓝中含紫红,呈色浓艳。嘉靖瓷步中修胎,琢器接痕较明初明显。 万历青花所用青料有两种:一种为回青,万历二十四年以前使用。这一时期器物与嘉靖、隆庆所制颇多相似之处。另一为浙江料,自万历二十四年起使用。使用回青的青花器呈蓝中闪紫,没有浓淡;使用浙江料的青花器呈色蓝中带灰,但颇清亮。万历官窑器主要在前期生产,后期数量已大为减少。 2、明代民窑青花瓷: 明代御窑厂的扩张也带动了民窑制瓷的进一步发展,明代民窑青花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晦暗沉滞到明丽浓艳的过程。早期的胎骨粗松,含灰或含黄,至洪武晚期则呈现白色。纹饰均采用一笔勾勒,线条圆劲飞动,有花草禽鸟纹,也有各种几何纹。装饰花纹以自然物为多,如动物、花草等,绘画生动,笔意流畅,用笔简约是其重要特征。 正统、景泰、天顺处于宣德瓷雄伟凝重和成化瓷轻盈俏丽的过渡阶段,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都反映了这个变化过程。如釉色肥厚,纹饰自然,装饰纹饰多具写意风格,缠枝和折枝花卉、麒麟、犀牛、仙神、婴戏都是常见的,有的纹饰带有神秘色彩。 嘉靖民窑青花瓷所用青料有进口"回青"和国产"土青"两种。用回青的青花呈幽菁,用国产土青的则青花发色趋于黑灰。装饰纹样用双钩分水画法,在装饰纹饰上带有道教色彩的内容较为普遍。自嘉靖开始,青花瓷上的题字骤增,除了帝王年号本款外,还有寄托款、吉语佳句等。在形制上,出现了四方罐、瓜楞罐等造型独特的器物。嘉靖后民窑精品(隆庆万历)与官窑器很难区分。 万历民窑青花瓷所用青料有几种不同的国产料。青花呈色有三种:或为蓝中泛紫;或为青灰沉滞;或为色泽艳丽。在装饰纹样上,道教色彩的题材仍占相当比例。万历早年用回青料。狮子戏球图案最早出现在明代万历前后。 明天启民窑青花瓷的青花发色明朗,分得出浓淡色阶,无黑色氧化斑和其他杂色斑疤,不见青花流散现象。明天启民窑青花瓷装饰风格上古朴脱俗,流行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常见的纹饰,如细腿麋鹿、八字树枝、梦幻图景等。 晚明时景德镇所用青料有数种,其中民窑所制日用粗瓷用丰城所产品质较次的青料。崇祯后期青料研磨加工更细,使青色阶增多。绘画方法以单线平涂为主,但渲染大多超出轮廓线,成团成片而浑浊淋漓。装饰题材广泛,构图生动自然。画法上大量采用变形、夸张手段,画风荒诞为其特色。 3、宣德青花红彩:即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首创品种,以红色为主体和不多的青花。 4、成化斗彩特点:明亮鲜艳,绝无黑彩。(大多是康雍时期仿成化的斗彩) 5、正德素三彩:釉下多暗刻花纹,黄绿紫三色釉具多(以墨底和绿底为常见)。器型较大(以方瓶和大盘具多)。 6、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釉上五彩(又叫大明彩)和青花五彩以及色地彩瓷。以红,绿,黄釉色为主(常见以碗和炉为多) 首创的色地彩瓷(即杂彩):即两种颜色。常见红地绿彩和黄地红彩,黄地绿彩,黄地紫彩等。
清代瓷器
一、明末清初因政治经济的动乱,官窑窑工被迫到民窑寻找生路。故其间经历了一个民窑由衰而盛的转变时期(跨度长达八十年)。所以清早期的青花瓷与明晚期相差无几。(当时最多的是仿宣德和仿成化的青花)。明代万历后期至康熙前期大约60—80年间,官窑停烧,民窑独秀,这一时期以顺治瓷为代表。到了康熙18年后,瓷器走向更加高贵和古雅,更加华丽和精巧,尤以三朝所烧制的器物,更是出类拔萃美妙绝伦,令人叫绝,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这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康熙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而且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出现了举世闻名的郎窑红和缸豆红。此外还有天兰、豆青、娇黄、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期创烧了珐琅彩瓷。康熙19年后盛行官窑民制制度。 1、康熙青花: 青花瓷到了清代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空前发展时期,尤其青花瓷的生产量几乎没有一个朝代可比。清三代的青花瓷影响遍及世界各地。这时整个清代的青花瓷始终是官窑和民窑相互共存。康熙青花青翠而富有层次,纹饰纯净有文人画意。(珠明料和浙青并存期)胎体细腻洁白(俗称糯米胎),釉面薄,润而白。(砂底多见)早期圈足无釉(砂底民窑) 康熙青花为清代之冠,取得了后代无法超过的卓越成就。康熙早期青花带有显著的晚明遗风,中期开始青花用国产浙料,提炼极为纯净细腻,在画面上可分深浅不同的多个层次。因此称"青花五色"。青花发色鲜艳青翠,顶好的如宝石般的纯蓝色,俗称"佛头蓝"。青花深沉釉底,紧贴胎体。在装饰上采用了中国画的"分水"方法,有的还用西洋画的透视方法,使画面有了新的风范。康熙青花除白地青花外,还有豆青地、酒蓝地等品种。 2、乾隆青花: 乾隆朝是个集大成者,存世量也最多。由于乾隆刻意追求豪华富贵,故造型奇特,纹饰繁密是乾隆青花的重要特征。乾隆青花纹饰清晰,为纯正的蓝色,晚期青花呈色有偏灰的倾向,纹饰更加趋向繁缛。纹饰富贵华丽,稠密而稳重。胎体细腻。釉面滋润。官窑以青花篆书款具多。 3、清晚期(同治、光绪、宣统)青花已接近现代瓷的特征。胎质洁白纯净,青花色泽泛紫。有官款的器物大多仿乾隆青花,繁缛呆滞。青花飘浮是这一时期总的特点,青花处多见爆釉点。 民国时期有许多仿乾隆官窑的印款章,特点四角僵直,无圆润感! 4、清代常见的青花纹饰: 缠枝纹(又名万寿藤)是以金银花草为吉祥纹饰,有缠枝莲,缠枝菊, 缠枝牡丹,缠枝葡萄,缠枝石榴,缠枝百合,以及人物鸟兽缠枝纹等。 元青花纹饰以人物故事为多 明青花纹饰以高山和松鹤多 清青花纹饰以寿桃和蝙蝠多 二、清代彩瓷 1、康熙的青花五彩(如12花神杯)比不过釉上五彩。 康熙素三彩(一般无红色): 白地素三彩(色彩温雅);色地素三彩(色调肃穆)常见黑地、黄地、绿地、虎皮素三彩(以黄绿紫组成的杂斑)。 三彩加红,价值连城。 2、雍正珐琅彩和料彩: 素胎先由景德镇完成,再由宫廷画师用进口珐琅红蓝两色绘成,低温烧就而成。款用料彩的多。 雍正粉彩更加胎细釉白,无人可及(取代五彩)。模拟国画上的渲染法,先以含坤的玻璃白打地,然后用进口釉彩颜料参以玻璃白粉在胎上绘画,画面工整,色彩分层而透明,柔和淡雅(烧制700度上下,故称软彩),而硬彩近900度。 3、清末民初最常见的是江西萍乡瓷业公司和湖南醴陵瓷业公司的粉彩瓷。清晚期停烧,大量制瓷绘瓷名家高手流散民间: 程门(1833—1908)字松生号笠道人,浅绛山水瓷板画的开创者。 潘陶宇(1887—1926)字鼎钧。江西人。八友中汪,程,刘的老师。特点:简洁淡雅,兼工带写(花鸟) 4、民国新粉彩(30年代)——珠山八友的新粉彩: 釉白胎薄,画面富有诗意
中国绘画艺术
中国书画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书画艺术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艺术瑰宝中的瑰宝。 中国书画的美学思想和基本特征: 道教(义),儒教(礼),佛教(禅)三大思想文化发展的产物。(特点:诗书画印)。 魏晋尚韵(古),隋唐尚法(度), 宋元尚意(气),明清尚态(情) . 笔墨线条:要有神韵,要有力度,要有变化。 (凡笔法拘谨或欠佳多系伪作) 章法气韵:结构自然,意境深远,题款流畅,印文清晰。 (凡无章法或无意境多系赝品)
山水画的技巧: 山宜大树宜小,方能取势。 石看三面,路看两头。 远树无枝,远水无波。 远水不可连近水。 书画作品钤(QIAN)印的问题: 1 印用的好,可锦上添花。据传最早钤印的北宋苏东坡。 2 名印在上,字印号印次之。 3 题款和印文不易重复。两者必须有作者姓名,以利辨别。 4 名印是小辈致于尊长用印,字印是平辈互送时用印,别号或斋馆印是尊长赐于小辈用印。 5 印面不易大于题款的字。 6 起首章易长不易园,更不易方。 7 写意画易用白文印,工笔画易用朱文印。 8 印不过三。(印取奇数)
明代书画
明代(1368—1644)书画是中国书画史上又一重要阶段: (在元四家的基础上画派众多,产生大批文人墨客)
明中期(嘉靖年间)院画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吴门画派: 明晚期的华亭派(也叫松江派——延续吴门派画风): 董其昌(1555-1636)明清以来最大的书画家。上海华亭人。字玄宰,元宰,号香光居士,思白,思翁,文敏。34岁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一身顶拜米芾和二王。早年画学黄公望, 中年后形成独特的风神超逸,古雅清淡的风格,古今独步。书法特点:行行布白,用笔圆润。77岁告老还乡经营字画。画用玄宰,字用其昌。 清康熙最崇拜的是董的书法。故当时董字是进阶的法宝。(董的名言: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清代书画(268年) 主流与特点:文人写意水墨山水画十分盛行。 清早期正统山水画派——四王:因受皇家扶植,四王成为画坛的主流(摹古画风,功力超卓)
江南反正统派的“四高僧”(明末遗民,故也称明末四僧): 朱耷(1624-1705)江西青云谱人。明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朱元章11世孙。原名朱道朗,字雪个,号净土人。二十三岁落发为僧,更号个山,人屋,后改道教。 书法学李邕和董其昌,画学早年陈道复,晚年学董其昌山水。59岁(1685年)弃僧还俗(病狂期——逢酒必醉),改号八大山人,驴书,驴屋(此时的书画创作是顶峰期,很少有法度,由花鸟画向山水画发展)。70岁后书法更加圆转流畅,字内空白,颇有魏晋古风。 最大特点:爱用突笔和惜墨如金。水墨写意花鸟画苍劲奇古,达到空前绝后,寄寓深刻的冷透须眉的亡国之恨。 齐白石题画曰:唯八大山人一人独绝千古。)
乾隆年间人物和花鸟宫廷画家: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1715年来中国。任康雍乾三朝画师。中西合璧画派)
清中期杨州八怪: (反宫廷画派,以写意花鸟画为主,尤以梅兰竹菊影响巨大)
清晚期绘画: 因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中国书画更加具有雅俗共赏,更加趋向平民化,尤其是花鸟画的黄金时代。 海派画家: 1 受八大和八怪的影响最大。 2 开创文人画的新途径(诗书画印)。 3多元化(海纳百川)贴进生活。 吴昌硕(1844年9月12日—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和俊卿,字昌硕,号香补。22岁中秀才(同治年),号仓硕,仓石。30岁后定居上海,跟俞樾(诗人)学训诂,并学书法和篆刻。40岁前后开始学任伯年的画,号缶庐。55岁当过一个月的江苏安东县令(涟水县)。1904年(60岁)名声大振,堂名号为雍穆堂。1915年70岁任西泠印社社长,后以字昌硕为名,晚号无须老人,苦铁,老缶,大聋。 吴昌硕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也是海派画坛盟主之一,也是诗书画印集大成者——近代中国画史上的一面旗帜。书画特点:1小写意水墨重彩(多用西洋红),善题长款(前无古人)。2书法园中带方,浑厚而富有金石气。篆刻有乱头粗服的自然美。
近现代书画
辛亥革命后(1910年)出生的称现代书画家,解放后(50年代)出生的称当代书画家。辛亥前出生的称近代书画家,辛亥前去世的称古代书画家。
徐悲鸿曾经讲过:(1954年新中国建立第一个美术馆就是徐悲鸿纪念馆。)中国书画讲究笔墨(笔墨的核心是书法)功夫,重气韵,重意境。笔法要刚健(注:简洁),水墨要淋漓(注:精练)。章法要一丝不苟。总之,中国书画要有笔飞墨舞和锋芒毕露的感觉。这段话是我们学习中国书画和鉴赏中国书画的法宝与真諦,其中最重要的是笔墨和气韵。 当今西方艺术的先进永远也替代不了中国书画传统艺术的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