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新闻预览

浩浩瓷之缘,津津乐之道

浩浩瓷之缘,津津乐之道

王锡良先生从艺八十年陶瓷艺术作品展

 

    王锡良,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2月生于景德镇。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其幼年家境贫寒,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学绘瓷画。1952年进入景德镇美术合作社,2年后转入景德镇工艺社,随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研究。王锡良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1979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为景德镇市首位获此殊荣者。1987年被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2010年被大瓷网&大陶网艺术家数据库收录为陶瓷名家、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 殊津贴”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院长。晚年受聘中国陶瓷美术馆,景德镇美术馆名誉馆长。
   

   小时候,王锡良在景德镇一所洋学堂读到五年级时辍学谋生。师从王大凡一年半后,他到一家瓷行“参师”,赚些费用贴补家用。学艺的三个年头,王锡良开始独立画瓷为生。上世纪50年代,一批画瓷名家被选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包括王步、曾龙升、刘雨岑等20余人,还有王锡良。


   王锡良进入陶研所当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派梅健鹰、高庄、祝大年3位教授到景德镇,任务是传授美术知识、发现陶艺界人才、培养人才并繁荣创作。由于陶瓷艺人基本都是师承学艺关系,科班出身几乎没有,创作思路保守狭隘。因此,很多陶瓷艺人对素描、外出写生不以为然,既嫌辛苦又怕麻烦,态度排斥。王锡良却对这些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不惜远涉千山万水在全国写生。1989年,王锡良大师到五夷山写生,画了几棵大树,然后题写了“大树底下好遮阴,我被晒得头发晕。”


   1959年春,国务院指示对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江西厅进行装修,王锡良因去过井冈山写生,画了一张《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小样,最后被选中。1979年,轻工业部授予王锡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在景德镇,王锡良第一个获此殊荣。当年景德镇火车站大厅里,有一幅几十平方米大的陶瓷壁画《十里春风》,就是王锡良在花甲之年的辉煌力作,表现了瓷都历史上长街十里的繁华景象。他构图匠心独运,画了一组疏密有致的松树,群松掩映中现出十里春风的古镇美景。
   王锡良的作品笔触细腻,人物的眉眼头发均纹丝可辨,游廊雕栏玉砌雕镂精致,是典型的工笔粉彩人物画。而今,王锡良已进入耄耋之年,仍坚持创作。他说:“我就是个做手艺的人,活一天,就要画一天。只有坚持画下去,手艺才能进步”


    由于八十年来,王锡良先生爱岗敬业坚守“做到老学到老”,不耻下问,尊重全国艺术工作者,利用跨界交流的机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观和判断力,“做到老学到老”热心陶瓷教育事业,爱国兴瓷提携扶助一批又一批有志从业于陶瓷事业的年轻人,帮助青年艺术家树立创作信心,鼓励青年艺术工作者应该在陶瓷的继承,发扬,创新上有所建树,有所作为,才不枉为景德镇瓷艺人。八十年来,王锡良先生“做到老学到老”身体力行,艺德双修,努力参加公益活动,融于社会,深扎基层,爱戴群众不懈加持,自觉协力和而求同与瓷乐道心向真善美。
    王锡良的作品讲究立意,注重装饰,追求静水流深的艺术效果。其用笔繁简有度,设色清雅丰润,构图巧妙自然。大师要做的,只是把深奥、高难度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生动形象、简单易行的方式表达出来。


    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活动日上午10点,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主办,景德镇市文广新局、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承办的“艺海求真——王锡良先生从艺八十年瓷画作品展”在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隆重开幕,景德镇市副市长熊浩先生出席并主持了此次活动的开幕式,景德镇市党政六套班子代表与陶瓷大学负责人代表出席活动开幕式,进行祝贺,全国诸多陶瓷美术界,书画艺术界,工艺美术界,收藏鉴赏界来人来电致贺,景德镇市诸多陶瓷艺术机构敬送花篮祝贺,瓷都陶瓷世家代表,珠山八友文化艺术研究相关机构。市、省、国家级大师教授到场祝贺并观看了展览。自开展以来博物馆观众络绎不绝。
    中国陶瓷美术高级人才相约观展,边观边议,从中体验和吸收着王锡良先生秉承珠山八友发扬光大特有的“儒匠”精神。具有着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王锡良先生从艺八十年陶瓷作品展,不仅向人们传述着求艺修身的坎坷人生,展示着仁爱结瓷的孜孜情缘,更好地帮助广大民众提高和树立了认识文化、艺术、实践瓷艺科研的认真工作态度。王锡良先生的八十年作品展,恰是陶瓷文化艺术界捧出一顿津津美餐,滋补犒赏着四方来客。

版权所有 ( C ) 中国陶瓷美术馆 海上国际 Tel:013879868977 E-mail:Sourcey90@163.com 沪ICP备00512164号